新闻
点“乌”成“金”——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转型发展路径把脉
时间:2019-01-30

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传统煤化工行业转型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提出以“安全、绿色、减量、精细”为转型方向,促该省传统煤化工向现代新型煤化工转型升级。这只是我国煤化工产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山西、陕西、新疆、内蒙古等煤炭资源大省,均早已制定了各自的现代煤化工发展蓝图,使得我国的煤化工产业呈现出鲜明的传统-现代-高端精细煤化工发展转型路径。


面对“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对我国能源安全与供应提出的挑战,发展现代煤化工在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展现出深远的战略意义。


现代煤化工发展可圈可点


煤化工产业在我国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煤-电石-PVC”“煤-焦炭”“煤-合成氨-尿素”三条路线为主的传统煤化工,制成焦炭、电石、合成氨等,为我国工业发展初期提供了必要的化工品原料。


第二阶段,进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用于生产清洁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产品的现代新型煤化工崛起,诞生了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繁多的产品种类及技术路线。


“改革开放以后,曾出现了‘逢煤必建煤矿’‘逢煤必化’的景象,大量煤化工项目上马。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取得了可圈可点的进步。”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煤化工分院研究员陈家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举例说道,对于煤化工产业的龙头技术——煤炭气化,我国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煤制油项目建设创下多个世界之最:神华煤炭直接液化项目是全球首条煤直接液化百万吨级示范生产线;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是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伊泰2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潞安180万吨/年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等明星项目取得突破。煤制甲醇大规模生产厂从设计、净化技术配套、建设、施工到开车、运行,在我国已不成难题。甲醇精制及后加工技术,如醋酸、乙二醇等产业都有相应的规模化的实际典型案例在运行,为下一步产业调整、将来择优选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产能过剩存“风险”


“我国的土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这是最可靠的能源战略安全储备。如何高效、洁净地用好它,是我们要承担的责任。”陈家仁表示,发展煤化工,使过去这个被称为“乌金”的能源得到了高效洁净的利用,但值得警惕的是,煤化工行业当前正面临着产能过剩、利润下滑等风险。


据了解,过去十几年现代煤化工行业呈现整体过热趋势,央企、国企及民营企业争相进入,在带来行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加剧、产能过剩、利润下滑、普遍亏损等一系列问题。其中,盈利问题已成为现代煤化工行业发展的“命门”。


以煤制油为例,煤制油项目多以规模见长,本身投资大、周期长,税费成本高,加之受油价和煤价波动的影响,煤制油盈利状况不佳。曾有数据测算,煤制油示范项目柴油综合税负36.82%,石脑油综合税负为58.98%,以2016年的煤价和税收政策为例,煤制油企业每生产1吨柴油就会亏损1392元,每生产1吨石脑油就会亏损1836元。


煤制气面临的形势同样较为严峻。除了要考虑建设投资成本、技术研发成本之外,煤制气项目还要将煤价、天然气价格考虑在内,且煤制气进入管道运输还需要承担运输费、营业税、增值税等成本。与此同时,煤制气销售价格还要面临天然气门站价格的竞争,赢利优势并不突出。


当然,也有经济效益较好的领域。例如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目前利润空间较大。“不过,值得警惕的是,正是因为这些产品领域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了大量进入者,导致这些领域出现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的风险,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企业利润空间也将逐渐被侵蚀。”陈家仁以煤制甲醇为例指出,曾经煤制甲醇发展势头强劲,产能不断攀升,到2012年时我国煤制甲醇的产能就超过了5000万吨/年,较为富余。但最近几年,产能过剩,外加受卡塔尔等国外低价原料甲醇冲击,我国甲醇价格出现了过山车式的暴跌。


“由此可见,产业各方应共同努力,采用转型发展等各种措施,来解决产能过剩风险,化解行业亏损局面。”陈家仁表示。



 发展步伐需更稳健


“建设煤化工产业的初衷,是让宝贵的煤炭资源创造出比单纯的‘运出去’和‘输出去’更多的价值,使资源优势转变为具备自身造血功能的发展优势,造福于民,但若煤化工产业不能像预想的那样产生更多的效益,或者有的甚至亏损赔钱,岂不是与初衷相悖?”陈家仁表示,要以环境为首、安全为本、能效为基、经济为根,让煤化工产业今后的发展之路走得更稳健。


在顶层设计上,要从全国、全球能源化工的总体形势去分析,客观全面、实事求是,考虑现实可操作性,制定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政策原则,既要有前瞻性,又要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的绝对可靠性。


在规划布局上,根据我国“煤水逆向”分布的资源特征,慎重和合理地进行煤化工项目布局。


在建设过程中,优先考虑环境友好,做好“三废”处理,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氮等有害化合物进行脱除并加以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对产生的灰渣进行再利用和防尘处理,强化环境效益。


在生产过程中,牢记‘安全第一”,制 定严密的生产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程,加强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能效,降低成本和污染物排放。

另外,至关重要的是,要抓住经济效益这一“命门”,一方面,围绕制约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装备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提升技术含量,把成本降下来;另一方面,增加产品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向精细化、高端化转型,既避免同质化竞争,又能通过差异化竞争实现效益提升。

地址:北京市亚运村安慧里四区16号楼728室 邮政编码:100723 联系电话:010-84885512 传真:010-84885724
E-Mail:mhgzywyh@126.com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煤化工专业委员会 京ICP备12037389号-3
煤化工专委会小程序
煤化工专委会公众号